聯系匯率制度

聯系匯率制度(LinkedExchangeRateSystem)聯系匯率制度概述 聯系匯率制度(以下簡稱聯合匯率制度)是一種固定匯率制度,即固定本幣與特定外幣的匯率,嚴格按照既定的兌換比例,使貨幣發行量與外匯儲備聯動
如果相關貨幣是美元,也可以稱之為“美元體系”(dollarlization)”
聯系匯率制度是一種貨幣發行局制度
根據貨幣發行局制度,外匯儲備必須充分支持貨幣基礎的流量和庫存
換句話說,貨幣基礎的任何變化都必須與外匯儲備的相應變化一致
19世紀末,英國為殖民地提出并建立了聯系匯率制度
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采用匯率制度,聯系英鎊,1972年取消,1983年重新啟用,聯系美元,7.8港元兌1美元
典型的例子是阿根廷比索對美元的聯系匯率制和保加利亞列弗對西德馬克的聯系匯率制(現在是歐元)
聯系匯率制度的特點 對本幣匯率穩定性的更強承諾和更小逆轉可能與匯率制度的優缺點有關 優點:穩定貨幣價值,降低市場交易成本
缺陷 外匯交易流程: 1、聯系匯率制度被認為在金融危機到來時非常脆弱 外匯開戶流程br>例如,阿根廷在經濟危機的持續動蕩中放棄了聯系匯率制度,大幅 外匯出入金教程網降低了官方匯率,并引入了雙重匯率制度
2、中央銀行采用聯系匯率制度,不能發揮最終 外匯入金流程貸款人的作用,不能通過放寬貨幣政策提供流動性,也不能直接融資支持商業銀行,實際上將貨幣政策決策權轉移給聯系貨幣管理部門
3、在美元、經濟美元化、中央銀行損失本幣發行、本幣需求增長和本幣存量利息三項鑄幣稅收入的情況下
香港聯系匯 外匯邦返傭網率制的歷史 香港聯系匯率制度歷史悠久,是香港元與其他貨幣掛鉤的制度
1935年12月至1972年6月,港元曾與英鎊掛鉤,1935年12月至1967年11月,1英鎊可兌16港元,1967年11月至1972年6月,1英鎊可兌14.55港元
1972年7月至1974年11月,與美元掛鉤,之后自由浮動
20世紀80年代初,香港面臨著回歸談判的問題
此外,香港股市股市崩盤,市民對香港元的信心動搖,香港元貶值
1983年9月,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
為了挽救香港的金融體系,香港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宣布了聯系匯率制度,香港元再次與美元掛鉤,匯率為7.8港元兌1美元
之后穩定下來,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實施到現在
聯系匯率制度依賴于香港龐大的外匯儲備支持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資者大量買賣香港元,導致匯率大幅波動
隨后,香港金融管理局決定投資穩定匯率,以維持7.8香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
中國的準聯系匯率制度 中國前總理朱镕基借鑒國際聯系匯率制度,提出以直接交易指數為錨定人民幣匯率的方式,對經濟穩定發展有顯著影響
文章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均為
外匯邦返傭網原創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