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制度

什么是外匯制度 外匯制度是指 外匯交易流程一國政府對外匯收支、買賣、借貸、轉讓、國際結算、外匯匯率和外匯市場實施管理的一套完整制度
外匯制度的類型 目前世界各國的外匯制度主要有三種: ①綜合管理,即對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外匯收支進行管理,匯率由官方確定和調整,往往有多個匯率
②部分管理類型,即經常項目的外匯收支不實施或基本不實施,但資本項目的外匯收支仍受到控制,匯率由多個匯率變為單一匯率,由市場決定
③基本不管類型,即對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外匯收支不實行普遍、經常的控制,匯率已完全市場化
外匯制度的構成 一般來說,外匯制度主要由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和制度實施機制組成
1.非正式外匯制度(又稱非正式約束)是指在外匯交易中,交易主體根據長期交易中自然形成的傳統和習慣,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
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居民外幣偏好、心理預期、外幣資產保值觀念
心理預期是核心,往往影響外匯交易的發展
2.正式外匯制度是指國家或實施外匯管制的機構為保證外匯交易的有效進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
主要包括匯率制度安排、外匯市場開放程序、外匯資產凍結、外匯交易限制、國際收支調整機制等
3.外匯制度實施機制是指一個國家外匯制度的實施措施、傳導手段和保障措施
外匯主管部門(如外匯管理局或中央銀行)是外匯制度的建立者和監督者,也是外匯制度實施機制的傳導者(如外匯主管部門的下級機構),外匯制度實施機制的傳導機構主要是金融機構
外匯交易主體是外匯制度實施機制的對象
外匯制度實施機制是保證外匯制度實施傳導機制健全和外匯制度實施能否有效的關鍵
新中國的外匯制度建立于20世紀50年代, 外匯開戶流程但當時由于外匯交易規模小,外匯制度相對粗糙,適應“統一”的高度集中計劃體系
改革開放后,國家開始建立新的外匯制度,指導建立外匯制度的意識和概念,實現從指令計劃向指令計劃與指導計劃相結合的轉變
然而,自1994年以來,中國外匯制度發生了真正的歷史性變化
1994年,國家創新了外匯制度,實施了新的匯率制度、匯率制度和儲備制度和外匯風險預警制度
到目前為止,外匯制度的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項目經常可以兌換,資本項目也可以有條件地開放
外匯資金交易范圍逐步放寬,外匯交易主體進一步擴大,外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開始增長
外匯制度的分類 要劃分外匯制度的類型,需要從多個角度考慮
1.從供求關系的角度看,外匯制度可分為均衡外匯制度和非均衡外匯制度
所謂均衡外匯制度,是指當影響外匯制度需求和外匯制度供給的因素確定時,外匯制度供應滿足外匯制度需求
這是在既定的外匯制度下安排的“帕累托最優”
所謂不平衡外匯制度,是指外匯交易主體對現有外匯制度不滿,或現有平衡外匯制度受外力影響或拉動,但現有外匯制度沒有顯著變化的狀態
它表明,如果衡量凈收入,現有的外匯制度安排和外匯制度結構明顯低于另一種可選的外匯制度安排和外匯制度結構
2.外匯制度可分為外匯組織制度、外匯市場制度、外匯監督調控制度(外匯管理或外匯管理)等
其中,外匯組織制度是指美國財政部、日本大藏省、中國人民銀行、外匯局等外匯監管機構的合理布局和監管機構的科學配置,是外匯組織制度及其變更制度的承擔者
外匯市場制度是指外匯交易主體必須遵守的市場游戲規則
外匯監督調控制度是指一國政府授權國家貨幣金融當局和其他政府機構對外匯資金交易、國際結算甚至匯率進行監督管理,對外匯市場進行宏觀干預,確保一國外匯交易健康有序發展
3.從制度意義上講,外匯制度可以分為正式外匯制度和非正式外匯制度
這兩個制度的概念已經在前面給出了,這里就不贅述了
外匯系統的功能 除了影響個人和經濟組織的具體交易行為外,外匯制度還調整了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
因此,外匯制度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有效規范外匯市場交易主體交易行為,促進外匯交易沿健康規范軌道運行
資金的逐利性決定了外匯交易應以規避風險、保值增值為前提,需要借助外匯交易工具和品種來實現風險規避和保值增值
因此,一個國家要保證外匯交易的健康有序進行,維 外匯邦返傭網護外匯市場的穩定發展,必須依靠外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合理安排國內交易項目開放程序,有效防范和抵御國際熱錢和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維護國家外匯金融的穩定
由于外匯資金具有跨境流動的特點,易于國際熱錢套利和外匯行為,加上一些發達國家以經濟全球化的名義傾銷閑置資本、價值觀,權力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金融(資本)市場,接受匯率協議,因此,作為“貨幣海關”,外匯制度是一國政府抵御強權政治、根據國情安排金融市場開放進程、抵御國際熱錢和全球金融風暴的最有效工具
(3)穩定外匯資金價格,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外匯資源
在沒有外匯制度的前提下,由于供求關系的影響,外匯價格會發生變化
資金價格以匯率的形式表現
如果供求變化頻率高,匯率變化難以捉摸,不利于國內進出口商和投資者會計成本,增加貿易風險和投資風險,因此通過實施外匯制度可以穩定外匯價格,使外匯資源得到有效、充分的配置和利用
(四)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大量的順差或逆差,都是不平衡的表現
國際收支失衡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國內貨幣穩定和國際地位,如果長期失衡將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因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維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國家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之一,充分利用外匯制度,鼓勵或限制進出口和控制資本流出和流動措施調整國際收支狀況
外匯制度的演變 改革開放前,我國外匯制度實行高度集中統一、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綜合管理體制
改革開放后,市場因素在外匯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和比例逐漸增加,特別是在外匯留存制度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末形成了外匯調整市場
為建立高效、透明、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外匯體系,中國于1994年和1996年進行了強有力的外匯體制改革
主要內容如下: ①匯率并軌,實行單一、基于市場供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②取消長達15年的外匯留成制度,對經常性項目下的外匯收支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度,從1996年12月1日起實行人民幣經常性項目可兌換,1997年1月14日以立法形式明確規定,國家不限制經常性國際支付和轉移
③建立匯率、規則、主體、市場結構統一的國家外匯市場,消除外匯供需 外匯出入金教程網區域劃分和區域匯率差異,使外匯資源在全國統一配置
④取消國內外幣計價結算,外匯券作為特定環境的產物,于1996年初正式停止使用
20世紀90年代外匯制度改革使我國外匯管理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實現標準化和法制化,但資本項目外匯收支仍有一定的控制,防止大量資本無序流出,影響國內金融市場,影響甚至破壞整個宏觀經濟的平衡
因此,我國目前的外匯制度基本屬于部分管理型
未來改革的目標是在定期項目可兌換的基礎上,創造條件,逐步開放,促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實現人民幣的完全可兌換
外匯制度的安排 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或經濟體不建立自己的外匯制度,也沒有一個國家或經濟體 外匯入金流程完全采用自由化市場制度進行外匯交易
各國經常通過匯兌安排和匯兌限制來實施自己的外匯制度
因此,從監管角度看,外匯制度的實施相當于外匯管理的實施(ExchangeAdministration)或外匯管制(ExchangeControl)
因此,根據外部影響因素建立外匯制度和制度安排是規范外匯交易行為、規避外匯風險的重要內容和內部要求,特別是有利于保護外匯交易主體的一般利益,降低外匯交易成本,避免市場失敗,防止國際熱錢的影響,彌補外匯監管信息的不對稱
此外,當今電子信息交易日新月異,使得外匯資金交易瞬間完成,大量外匯交易衍生工具層出不窮,增加了外匯交易的風險
外匯制度安排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將與國家宏觀經濟金融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密切相關,從而決定外匯制度的實施效果
1994年以后,中國的外匯制度安排在把握金融外匯對外開放的規模上
本著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原則,采取先開戶后開戶資本賬戶的策略,先實現人民幣對經常項目的完全自由兌換,再逐步實現資本項目的可兌換,贏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一些發達國家的贊譽
文章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均為
外匯邦返傭網原創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